對于許多剛踏過"中產收入",又剛想試試 "皮鞋" 這個未知世界的男青年來說,總有這樣一些品牌是大家最有可能去做嘗試的。像有 "鞋屆 Zara" 之稱的Clarks,"抗腳汗小能手"的GEOX,以及 "爹媽和我都能穿”的ecco
實際上你要說檔次的話,ecco的定位要比 Clarks 和 GEOX 都更高級一些。在大幾百到小幾千的范疇里,真正跟ecco檔次定位差不多的其實是像LOAKE、Hush Puppies、Rockport這幾個國人并不太熟悉的品牌
Ecco愛步美國官網:http://us.shop.ecco.com

但有一點你發現,同樣的產品,ecco在國內和國外的價格差別是非常大的。同樣的一款鞋,國內可能要接近 2000 塊,國外也許只是 1000 出頭,甚至只要八九百塊。要是在 Outlets 商場,價格的差別就更加巨大。
是什么造成了那么大的價格差別呢?
首先是匯率和稅。
一般說來,一個頭腦沒有狠大問題的廠商,是不會愿意自己的產品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售價的。就像沒有廠商會真的愿意做 “饑渴營銷” 一樣。不同的價格體系會給自己的全球市場管理造成巨大的混亂。
決定價格落差的,主要還是貨幣的匯率和當地的稅收政策▼

即便如此,心細的童鞋稍加計算一下還是會發現,哪怕去掉匯率和稅的落差,ecco你的價格差得也太特么多了吧?
這里就有另一個問題, 就是市場定位。
國外買ecco的主力人群和國內買ecco消費大戶,幾乎是完全不同的兩撥人。ecco定位的初衷,是面向收入水平提高的年輕人的一雙「休閑鞋」。
所以它才不斷強調自己「舒適、耐用、經典」。狠符合北歐品牌的特征▼
而到了國內呢,ecco發現自己的這個年輕人市場根本不存在。簡直是嚇尿了…
十多年前它剛進國內的時候,千元級的鞋市場幾乎就只有這么兩種形象:要么是20歲男生追逐的球星潮鞋,要么就是剛發財的土老板和公務員小干部最喜歡的方頭皮鞋▼

在當時(和后來狠多年)的環境里,除了這兩種鞋以外,在千元級的市場里幾乎沒有其他鞋類的立足之地。這讓ecco陷入了深深的困擾。
經過一番調研,ecco發現在國內真正能接受自己這種「皮鞋」的,還是 35 歲左右的中年男性。大概就是下面這種形象你們想象一下▼
這種男生呢,他們并不缺錢,也熱衷于買皮鞋。他們對皮鞋的要求呢,就是「穿起來舒服,走出去要有面子」。這兩個要求對于ecco來說,幾乎就是自帶屬性。
ecco在造鞋工藝上,最有名的特色就是「鞋底軟」。這會讓狠多第一次穿它的人陷入一種「超舒服」的感覺里。 加上ecco的店以前又都開在恒隆、國貿之類的高端商場,這就給了男人們需要的那種「上檔次」的感覺。
陪老婆買包的時候我為什么不給自己買雙鞋?
毫不夸張地舉兩個栗子:
我以前有個做銷售的同事,三十五六歲,有錢但極摳門。請你吃頓蘭州拉面還要跟你 AA 的那種。平時出去見客戶只有一身 G2000 的西裝, 但花兩三千正價買了好幾雙ecco的鞋。原因就在于「門店可以免費維修啊!服務超好!」
另一個是我在北京工作時候的房東,在望京的 SONY 大樓做研發工作。有整整一鞋柜的ecco,平時還要經常拿出來上油。這是在他眼里的「舒服好鞋」。
而實際上,
他們的這些「好鞋」基本上都長了一個奶奶樣▼

大家,自己,感受一下。
所以你看,國外的相對便宜和國內的相對貴有時候真的是給買的人逼出來的。
當然實事求是地說,ecco鞋的楦型確實是非常適合中國人。它的鞋頭比較寬,對于東方人的寬腳板和肉腳板都有狠好的包容性;另外它鞋底的支撐力非常出色,尤其對于長時間需要戶外行走的人來說,ecco的鞋底對于足弓的支撐甚至比許多的戶外品牌還要好出不少▼

我自己覺得比較可惜的是,作為休閑定位的鞋靴品牌來說,ecco有一些鞋款其實做得還是蠻百搭的。比如像JEREMY系列 和JAMESTOWN系列下面的一些產品,日常穿著都很好搭配,進出辦公場合也沒有特別大的違和▼

另外它們的女鞋和戶外鞋產品其實做得也蠻不錯,背包之類的在同檔次產品當中,也有肥腸高的性價比▼

染鵝,
這些在國內的門店和官網上,你幾乎都狠難找到它們。營業員也狠少會向你介紹和推薦。能看到更多的,基本上都是這樣一些產品▼

特別老氣啊! 有沒有?還是老老實實海淘吧!
1.海淘猴網遵循行業規范,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;2.海淘猴網的原創文章,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來源:海淘猴網",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海淘猴網或將追究責任;3.作者投稿可能會經海淘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。
